(资料图)
“刘占林的小说集《永远的洪广营》通过描写大量洪广营的物象,建构了‘记忆的存在氛围’,展现了洪广营的历史变迁,人文景观,自然景观,带有人文记录的性质。”5月21日,宁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许峰说。
当天,由宁夏作家协会、余晖读书社主办,贺兰县文联、作家协会以及贺兰县洪广镇人民政府等承办的刘占林小说集《永远的洪广营》读书研讨会在洪广镇举行。与会作家评论家对《永远的洪广营》进行了研讨。
与会作家评论家合影。
刘占林(右二)为与会作家赠书。
“洪广营是刘占林写作的宝藏,他的小说是他人生的经历,也更多地融入了洪广营当地的风土人情、民俗故事、生态环境、生活百态等等。我们身处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,需要生活的记录更需要历史的创造,而我们乡村的书写需要作家,需要作家自己的作品,更需要带头写作的作家和好的作品,《永远的洪广营》无疑给了我们宁夏作家一个很好的范例。”女作家苏小桃说。
作家陈晨则认为,刘占林是一位乡村教师,又是一位农民,也是一位作家,他在农田和稿纸上耕耘,用汗滴滋润着禾苗,滋润着文学和学生的心田。一边为生计漂泊,一边为心灵而书写洪广营,这部小说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,承载了洪广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。
与会部分作家在洪广营遗址采风。
刘占林的小说集《永远的洪广营》。
作家刘占林笔名红沙柳,1962年生,宁夏贺兰县人。宁夏作家协会会员,作品见于《中国校园文学》《朔方》《黄河文学》《齐鲁文学》等。出版小说集《春妹子》《永远的洪广营》。作品获第三届银川市贺兰山文艺奖,全区主题读书征文作品大赛一等奖。
“500年前的洪广营,是古战场,是军事要塞,兵家必争之地,是西北政治文化经济商贸最繁华的城堡,各种文化交相辉映,为我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文学艺术创作营养和积淀深厚的人文基础。”谈及《永远的洪广营》的创作初衷,刘占林说,这本书从2006年开始动笔,直到2018年出版,将洪广营当作写作主题,是希望引起人们对洪广营历史文化内涵的关注,另外也是为了纪念已经去世的母亲。书中那些最珍贵的民间故事、歌谣和童谣,都是母亲口述后自己记录下来的。“我的许多作品是把对母亲的怀念寄托在洪广营身上,将洪广营人格化,寄托了我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与敬仰!所以,我的每一篇作品,都有着洪广营的烙印。”刘占林说。(宁夏日报记者 张涛)